Lolita
2008-09-20 11:17 ≈ 1.6k字 ≈ 6分钟

Lolita,小説情節不需要再過多討論,昨天看過電影之後心裏就一直有些想法,但是那感覺非常模糊,就好像一朵云一樣抓不到,所以還是不寫的好。早上再看了一遍alizze的MV,導演用非常有限的畫面描述了小説情節。

中年人,我們不需要再強調是誰誘惑了誰,情欲這種事,不需要欺騙,男女在一起非常自然,沒有誰誘惑誰,也不用説中年人沒有忍住什麽的話,如果他真心保護lolita就根本不會和她同房、同床,因此我認爲他是有那個念頭的,既然有心就無需再過多解釋,否則多麽的虛僞?

我一直心理在譴責中年人,倒不是因爲我個人有什麽經歷,只不過我們說,loli的年紀,以及她的世界觀,愛情觀,根本不曾成熟,她根本不知道愛情和情欲的區別。但中年人是清楚的,他非常清楚他的心裏,他對loli的癡狂,對她的佔有慾,儅他知道他甚至不是一個12嵗女孩的第一次(當然也許西方世界對處女沒有中國如此看重,因此這裡只是稍微提了一下,並不成爲中年人心理變化的關鍵因素),到後期,儅他發現loli有其他的情人,他憤怒,但是又無能爲力,他哭著喊著,他在loli身上宣洩自己的不滿–他也只能通過瘋狂做愛來宣洩。

儅中年人再次找到loli,發現她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精靈,她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神采,他明白,他毀了她(雖然中年人一直對她心裏有愧,如果當初沒有爬上她的床–可笑)。

他瘋狂了,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錢,支票,給loli–那個陌生的loli…

loli對他說謝謝,一切情景仿佛回到了從前,他要loli跟他走,他想用後半生來補償loli,可是他又錯了,一個女人的一生,他又怎麽可能補償的了?

他找到loli當初錯愛的另外一個中年人,幹掉了他,然後自己帶著無限的愧疚離開人世…

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個人,我也找不到任何一個合理的比喻來形容這件事,他毀了loli的一生,同時折磨了自己一生,我只能這樣說,這個可憐的中年人,他用畸形的手段,得到了畸形的愛,但到最後,他卻發現對方根本沒有愛過自己,甚至儅loli懂得了愛情之後,仍然明確的高速他,根本沒有愛過他,她知道她毀了他,她不愛他,但她最終沒有選擇仇恨,她同情他,噢,可憐的中年人。

LOLI,書中用精靈來描述她,是的,她就是一個精靈,她讓任何男人欲罷不能,但是,在她還不懂得愛情和情欲的時候,就過早的嘗試了那種感覺,她的家庭不完美,她的父母不合,所以她根本不知道愛情,她只是知道父母的爭吵,她煩心與畸形的家庭。我想這是她早期風流的直接原因,在遇到中年人之前,她一直和N多人保持曖昧關係,她只是感到好玩,但她並不真正的知道她失去的是什麽,她一直認爲所有的男人她都可以得到,只要是她喜歡的…

直到她遇到那個男人,他桀驁不馴,他根本不把這樣一個loli真正的放在心上,他言詞華麗,他無處不吸引著loli,對他癡心,直到最後被他把真心狠狠摔碎。她跟中年人,她知道這樣不對,但她控制不了自己,她主動把自己獻給中年人,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麽,她認爲可以得到些什麽,但是到最後,她卻發現得到的只是傷痛和淚水。

於是她離開他,她又開始風流,她已經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了,只是用自己的身體來換囘金錢,情欲,滿足,用來打發無聊的時光,她明白,自從那個中年人爬上自己的床那天起,自己就已經被毀了。

最後,loli終于有了歸宿,我不知道那個男孩是否知道loli的這些過去,但她確實欺騙他中年人是她的爸爸…loli終于找到了愛情,當然,她付出的是自己的一生,以及不可挽回的青春。

因此最後中年人又找到她,讓她跟他走,她拒絕,她微笑,他告訴他,她不曾愛過他,看著他痛苦的表情,loli笑了,笑得不再純真,看到這裡我的心裏緊緊的糾結,儅她看著自己的丈夫,微笑,欣慰地笑,我也終于開懷,loli,她終于長大了,不再精靈,不再吸引人,但是,她的這樣子,卻才讓愛她的人欣慰。

日本人把loli叫做萌,並表示多麽多麽的純潔,真的是很可笑,我所認爲的loli本來就是不純潔的。我認爲loli本身就是不純潔的美,她的一生,注定被中年人毀掉。不是這個人,就是另外的人。因此我對她的感覺除了憐惜,也沒有任何欣賞之處,我想,她這一生,愛錯了一個人,被一個人錯愛,最終,儅她明白什麽是愛情的時候,終于愛對了一個人,影片到這裡,漸漸淡出遠方,這淒美的故事也隨著中年人的自殺而終結…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Did she have a precursor? She did, indeed she did. In point of fact,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 one summer, acertain initial girl-child. In a princedom by the sea. Oh when? About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my age was that summer. You can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

Ladies and gentlemen of the jury, exhibit number one is what theseraphs, the misinformed, simple, noble-winged seraphs, envied. Look atthis tangle of thorns.